11月18日,永川区成功举办了电力行业新型储能发展大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重庆的新型储能产业即将展现出其后发先至的优势。
此次盛会由中国电建新型储能研究中心与电建新能源公司携手多家智库、同行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筹办。会上,中国工程院的何继善、张宗亮、杨春和三位院士亲临现场,而周守为、欧阳晓平两位院士则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讨论。
周守为院士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构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与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据统计,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相比2023年增长了超过40%,这一显著增长不仅反映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蓬勃活力,也预示了其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系统优化中的关键作用。
张宗亮院士强调,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灵活性电源支撑。新能源储备作为关键支撑,正日益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电力系统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他透露,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4440万千瓦,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链上下游,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他预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3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90%,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10亿千瓦,其中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5亿千瓦,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欧阳晓平院士建议,在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上,应重点研发超能量密度电池和重力储能技术。超能量密度电池具有储能效率高、应用价值广泛的特点,而重力储能则具有安全性、经济性、建设可行性和环境友好性等多重优势。
杨春和院士则主张在深地储能领域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加强试验研究和装备研发,开展深部地下空间资源普查与储能库选址工作,并建议建立国家深地储能规划管理部门,制定并发布“国家深地储能规划”。他强调,深地储能不仅是确保天然气和石油供给安全的战略储备手段,也是保障清洁能源平稳供给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
在大会期间,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永川区政府签署了“人工硐室压缩储能+新能源一体化开发”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装机规模30万千瓦的空气压缩储能电站。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电建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表示,选择永川作为会议举办地和投资地点,是因为他们看好重庆的后续市场潜力。他认为,虽然重庆的风光电资源相对一般,且新型储能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重庆的风光电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重庆独特的山城地貌和丰富的地下硐室资源也为发展重力储能、空气压缩储能等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